问鼎世界 全球最大会展中心落成

俯瞰深圳湾,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一座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发力。深圳,这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热土上,全球最大的“会客厅”——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正上演着新的“深圳速度”。作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9月28日,由中国建筑建设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正式落成,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深圳市委常委、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杨洪,中建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周勇,中建安装副总经理项兴元,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各参建单位代表出席落成仪式。

落成仪式。主办方供图
八项“世界之最”加身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由16个2万平米标准展厅、1个5万平米超大展厅、2个2万平米多功能展厅、2个登录大厅和1个接待大厅组成,是集展览、会议、活动、餐饮、购物、办公服务于一体的超大型会展综合体。160万平米的总建筑面积,相当于6座“鸟巢”,寓意“海上丝绸之路”的彩色丝带花纹屋面,似远处海面汹涌的波涛和翻腾的浪花,滚滚向前。
这座全球最大会展中心将于11月4日迎来首展运营。中建安装作为机电总承包方,447天完成23亿元的工程量,高峰期近6000人同时开工,青年建造者们如何攻克技术难关,高质高效建成这座超级地标?
绿色造梦:智慧建造驱动品质升级
作为建筑的“中枢神经”,机电系统控制着建筑的整体功能。34445台设备,684万米电缆、70万平米风管、16万套灯具……庞大复杂的机电系统面临着严峻的工期考验。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全景。主办方供图
绿色建造驱动品质升级,“黑科技”助阵高效施工。青年建造者们将复杂的平面图纸制成三维动画,BIM技术建模“一键搞定”模型分解,在高科技的数字化装配式加工厂里,“人机大战”根据模型信息将各模块高效预制,电动提升装置再进行模块装配,将整体模块直接吊运至机房内,采用“万向地坦克”安装就位,BIM+装配化建造大大缩短了工期,减少了现场高空作业。仅15天就完成了项目最大的1600平米冷冻站房的建设任务,未来它将服务于4个标准展厅、1个登陆大厅,4台冷冻机组可提供6300RT制冷量。
“我们反复优化设计,经常为了一处设计修改开十几次研讨会。”项目总工孙晓涵说。BIM技术体现在所有机电管道设备的排布中,无论是控制整个建筑空调系统的冷站管道,还是展馆内排烟、通风的螺旋风管,通过一个个创新设计和BIM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管道的精准安放,提高工效,还为建筑物增加了更多使用面积。

装配式机房。主办方供图
令人大开眼界的是,现场的焊接机器人接指令后可360度无死角作业,各种异型构件的切割焊接都不在话下;3D扫描仪能精准扫出实体建筑信息,通过激光扫描判断施工精确性是否达标,结合三维可视化模拟精准排布机电管线;“安监卫士”APP可实时监控施工现场情况、利用大数据分析安全管理薄弱点、制定专项整改方案、实现安全管理向智能化的转变……“教科书级”的智慧建造,在这个超级场馆的建设中精彩上演!
溢彩筑梦:见光不见灯的秘密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外立面灯光设计堪称“流光溢彩”,夜色勾勒出它丝绸般流动感的轮廓。中建安装承建的泛光照明系统含建筑泛光和景观照明,2.8万套泛光灯具、近1万套景观照明灯具全部采用高端节能的LED照明光源。建筑泛光通过把各类型投光灯、嵌入式线型灯融入幕墙外立面和屋面金属格栅,将亮化和功能照明兼容,达到既体现建筑美丽轮廓、又节能照明的效果。

夜色中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主办方供图
要达到抗17级台风标准,还要将亮化和功能照明兼容,在隐蔽美观的同时确保功能,最大难点是灯具安装细节的处理,稍有不慎将直接影响灯光效果、眩光控制和建筑外观的整洁,如何实现“见光不见灯”的效果?这让青年建造者团队犯了难。
项目团队通过增加定制铝型槽,将灯具隐藏于槽内,经反复测试选择合适光束角和最佳洗墙距离,严格控制光线溢出,形成柔和的光带来突出建筑轮廓。泛光照明区段负责人赵晋发创新设计了多向可调整支架,助力实现精准一体化安装。

宴会厅。主办方供图
此外,项目团队还为景观照明创新了不少人性化设计。比如,通过路灯、照树灯、埋地灯与会展周边道路、景观绿化融为一体,在登录大厅挑檐、水池水景和屋顶花园为市民呈现节日气氛。
如今,徜徉灯光之畔,亦真亦幻,光彩绚烂的背后,凝聚着青年建造者的匠心和智慧。
“银龙”托梦:国内最重最长螺旋风管一吊成功
会展中心使用了国内单根最重最长的螺旋风管,直径1.8米,长42.5米,重3.4吨,吊装高度24米。相较于以往的风管安装,该风管要与屋顶有相同弧度,按照传统螺旋风管制作工艺很难实现,施工难度极大。如何在高大拱形空间精准安装大直径风管,成了项目团队面临的又一技术难题。

李祁在工作中。主办方供图
迎难而上!项目经理李祁和大家进行多轮“头脑风暴”,最终敲定了一整套科学方案:
支架难设置?设计“大托盘”,作为风管拼装的胎架和整体吊装的支撑。螺旋排烟风管这条腾空“银龙”被“大托盘”稳稳托举,且一“举”吊装成功。
吊装就位难?建设者们在吊装前将风管一段段放在“大托盘”上拼装,使之达到与屋面相同弧度,再同风管一起吊装,升空到安装位置并固定后,再将胎架撤下,操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就这样,项目团队研发的高大展厅大型螺旋风管整体提升技术、高大空间超长螺旋风管弧形角度控制技术、大型场馆螺旋风管整体吊装施工工法等技术顺利促使整体吊装一次成功,从原方案“十天吊一根”缩短到“两天吊一根”,刷新会展螺旋风管吊装纪录,安全系数也大大提高!
水幕奇梦:打造国内最大防火分隔水幕系统
筹备之初,SMG公司运营副总监安东尼曾在了解工期后直呼:“It’s crazy!”今年,当他再次受邀参观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时,却不停竖起大拇指。让他惊叹不已的是青年建造者团队打造的“水帘洞奇观”。
由于建筑特殊性,内部不适合设置防火墙的分隔,只能采取防火分隔水幕系统,这对高大空间展厅的消防水幕性能要求极高。会展中心标准展厅采用宽100米、高25米的水幕系统,是国内首次采用的超高超宽系统。要实现超大空间的防火冷却和喷头的精准定位,国内没有经验可借鉴,项目团队只能靠自己摸索。“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要走到对岸去。”机电总包部项目经理郑光辉说。
无数次联调检测,无数个通宵技术论证,在最终点火测试时,消防水幕自动开启,瞬间两边空间被巨大水墙分隔。检测合格!项目团队成功解决大型场馆类建筑防火分隔问题,为后期水幕系统的安全使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南登录大厅。主办方供图
大型场馆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项目团队对安全管理的“执念”无处不在。负责消防电安全协调的唐瑛把“强迫症”带到安全检查整改的每个环节;孙晓涵主动放弃休假,春节也没回家,经他核验过的工程近乎“免检产品”,施工巅峰期他桌上的材料能堆到半米多高;商务经理李文和女友的婚期已为项目推迟了两年;“95后”女安全员王璐寒负责工人的安全教育,每天巡检排查安全问题,经常忙到把衣服扔进洗衣机的时间都没有;生产经理朱俊是每天起得最早的人,他总是穿着速干衣奔波于现场,任何质量安全问题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项目团队合影。主办方供图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没有人趟过路的地方找路,在没有人涉足过的领域寻求突破,这就是中建安装人的军魂匠心!
匠心逐梦 :“王牌部队”的品质坚守
超级工程的背后还有中建安装的科学管理与品质坚守。青年人奋起直追,中年人热血滚烫,老年人宝刀不老,这是项目三代人共同组成的“王牌部队”。
项目经理李祁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将会展中心进行空间切块分配到人,确保每一处都有专人负责。无论多晚,只要现场还有一个工人施工,管理人员就不会下班。春节期间,现场六百多名管理人员值守工地,李祁把员工家属接到工地一起过年,科学化、人性化的团队管理保障了项目建设的有效推进。正如李祁说的:“‘我们’比‘我’更重要。”
没有积水的地方尘土飞扬,有积水的地方泥泞坑洼,这是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很常见的景观,今年8月这里才正式通水通电。朱俊说,现在的情况已改善了很多,“这个项目结束后,往来工地上的车辆都要进行大修,可能还会报废几辆。”

五万平米超大展厅。主办方供图
会展中心南北长1.7公里,经常没有信号。因天气炎热,现场阴暗潮湿,工地的蚊子经常是黑压压的一片,大家最常备的是花露水,在这样的环境中,两三万步的运动步数是工作日常,每个办公桌角落都放着三四双胶鞋,鞋面上的黄色泥土大多已干结成块。“刚来工地时还会撑把伞,擦点防晒霜,但每天汗流浃背地来回跑,一出汗就完全化掉了,早就放弃了!”王璐寒看着自己晒黑的胳膊笑着说。
如果你在工地溜达一圈,有个黑到锃光发亮的老头会引起你的注意,他是被同事们交口称赞的质量总监邹永正。邹永正已是快退休的年纪,依然每天一头扎进工地,至今还保持着每天六万步的纪录。经验丰富、前瞻能力强,工作中大大小小的事,大家都爱请教他,“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邹总就是我们的宝贝!”大家这样评价。他拎着水壶和装测量工具袋的背影成了工地上最酷的形象。
中建安装南方公司的周宝转入生产系统不久,他的办公桌上摆着“党员先进示范岗”的桌牌。“我之前干了九年安全工作,想挑战一下转做复合型技术人才,所以来到这里继续学习,将技术知识从头学起……”周宝说。
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的新型建造方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功能品质,也撬动了建筑行业的变革,成为企业改革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当璀璨灯火亮起,“紫色巨龙”腾空问世,建造者们已悄然退居幕后。那些挥汗如雨的白日,那些鏖战不眠的黑夜,那些创新创造的星火,都将化作奋斗圆梦的初心,凝固成问鼎世界的雄心,“建证”新时代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