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布,中山大学共获得31项奖励。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8项,包括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青年科技创新奖2项、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国际合作奖1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奖13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总数、一等奖获奖数列各申报单位之首。
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教授“高危EB病毒亚型鉴定、致癌机制与靶向干预”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物理与天文学院罗俊院士“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技术与飞行实验”、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 “T细胞淋巴瘤精准诊疗策略创新与临床应用”、肿瘤防治中心陈明远教授“复发鼻咽癌微创外科体系建立及其分层综合治疗策略创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仇荣亮教授“基于多界面多过程耦合理论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工程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数学学院冼军教授、孙逸仙纪念医院聂燕主任医师、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张强教授、化学学院欧阳钢锋教授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土木工程学院马会环教授,肿瘤防治中心习勉教授,附属第三医院邱伟教授、胡昔权教授,孙逸仙纪念医院刘洁琼主任医师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样新教授获科技成果推广奖;肿瘤防治中心高嵩研究员、郑健研究员获青年科技创新奖;化学学院杰马里·莱恩教授获国际合作奖。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
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
项目名称:高危EB病毒亚型鉴定、致癌机制与靶向干预
主要完成人:曾木圣(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淼(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白凡(北京大学)、冯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向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钟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天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项目简介:EB病毒(EBV)感染每年引起约26.5万例新发肿瘤,包括华南高发的鼻咽癌。EBV疫苗研发有巨大社会健康意义与经济价值,但面临病毒亚型、免疫原以及优势抗原表位选择等诸多基础瓶颈,以致1964年EBV发现至今仍无疫苗上市。项目围绕什么是鼻咽癌高危EBV亚型?它进入鼻咽上皮细胞受体是什么?如何致癌?等前沿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探索,突破EBV疫苗研发基础科学瓶颈并成功研发候选疫苗:(1)发现EBV高危亚型BALF2-CCT,回答了“什么亚型EBV致癌”和疫苗研发选择“什么亚型”的关键科学问题”。(2)发现EBV感染新受体,阐明感染和致癌新机制,实现EBV感染和致癌基础理论重大突破。(3)建立鼻咽癌筛查新方案,提高早筛效能9倍,创建新型疫苗技术并成功研制EBV候选疫苗,临床前研究可阻断EBV感染及相关疾病发生。项目在EBV相关鼻咽癌发病机制及防治领域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为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关键基础支撑。代表性论文发表于Nat Genet, Nat Microbiol, Cell Res等国际权威期刊,入选2019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项目系列工作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并与企业达成授权转化及长期合作,成功把基础研究的突破转化为鼻咽癌防筛新技术,有望从源头上降低相关疾病发病率,实现相关疾病从“治”到“防”转变,带来巨大的民生经济效益。
曾木圣教授
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
项目名称: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技术与飞行实验
主要完成人:罗俊、周泽兵、张立华、叶贤基、谷德峰、梅健伟、苟兴宇、屈少波、段会宗、胡越欣、刘源、黎明、谭定银、李洪银、丁延卫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项目简介:引力波探测打开了宇宙观测新窗口,空间引力波探测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重大,是科学研究“无人区”和空天科技“制高点”,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技术是其基础和核心。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航天局、广东省等部门持续支持下,项目组深入研究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关键技术并完成飞行验证。提出基于惯性传感器、微推进器与无拖曳控制等一体化的概念设计与理论模型,成功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惯性传感器;攻克光学玻璃高性能粘结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一体化星载激光干涉仪;攻克超低扰动姿态控制、高精度温度控制等技术难题,在国内首次实现在轨闭环高精度航天器无拖曳控制。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技术试验卫星(“天琴一号”)由国家航天局立项,经过一年多在轨测试,六项关键技术取得全面成功,利用在轨高性能惯性基准测量数据建立15阶次地球重力场模型,支撑中国空间站、卫星重力测量、空间引力波探测等工程任务实施。项目通过国家航天局验收,评定为“优秀”。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精度惯性测量、高精度位移测量、无拖曳控制等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授权发明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论文33篇。技术成果推动我国引力波探测计划进一步实施,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罗俊院士
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
项目名称:T细胞淋巴瘤精准诊疗策略创新与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人:蔡清清、田小朋、王亮、张玉晶、陶荣、夏奕、黄雨华、景红梅、高岩、蔡君、张宇辰、马淑云、刘盼盼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项目简介:T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亚型,存在晚期患者比例高、分子异质性高、化疗耐药率高的“三高”特征。由于中国T细胞淋巴瘤研究数据匮乏,国际指南推荐治疗不适用于中国患者(毒性大、住院久、费用高),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40%。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聚焦华南地区高发的NK/T细胞淋巴瘤(NKTCL)和预后极差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从“疾病诊断-预后分层-创新治疗”三个维度开展系列研究。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精准诊断新体系:国际率先提出基于液体活检和影像人工智能的NKTCL早期诊断标准,规范疑难NKTCL病理诊断标准,推动国际指南修订。(2)构建精准治疗新模式:建立多组学分子分型的T细胞淋巴瘤分层体系,实现高精度个体化预后分层,指导临床治疗。(3)创建高效低毒新方案:创新NKTCL早期序贯化放疗和晚期免疫化疗治疗模式,被国际指南推荐使用;揭示BRD2及JAK-STAT通路激活导致T细胞淋巴瘤化疗耐药,并实现临床转化。团队在Blood、Leukemia、Cell Reports Medicine、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和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期刊发表论著95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培养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5人;研究成果被国际NCCN指南引用7次、中国CSCO指南引用4次,在全国30多个省市、100多家医疗中心及国外知名医院推广应用,提升了患者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牵头多项前瞻性淋巴瘤创新药临床研究,多次在国际肿瘤学及血液学重要会议汇报项目成果;举办学术会议和培训班10余次,带动我国淋巴瘤领域的创新发展。
蔡清清教授
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
项目名称:复发鼻咽癌微创外科体系建立及其分层综合治疗策略创新
主要完成人:陈明远、文卫平、刘友平、华贻军、邹雄、黄培钰、游瑞、文译辉、唐隽、洪明晃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项目简介:鼻咽癌高发于我国,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射治疗是其根治性治疗,疗效总体满意,但仍有15%-20%的患者出现肿瘤复发。复发鼻咽癌治疗棘手,缺乏治疗指南及最优推荐,患者常规接受二程放疗,治疗后5年总生存率仅20%-40%,且毒副反应大,半数患者死于严重放疗并发症。团队针对如何改善复发鼻咽癌生存预后及生活质量的临床难题,历经20余年技术攻关和理论创新,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1)开创经鼻内镜鼻咽切除联合带血管蒂粘膜瓣修复术治疗局限复发期鼻咽癌,明确局限复发期手术疗效最优,确立复发鼻咽癌外科优先的治疗新规范。(2)改进放疗新技术治疗广泛复发期鼻咽癌,通过超分割放疗降低致死性放疗毒性,联合免疫治疗增强肿瘤局部控制,提高生存预后和生活质量。(3)研发化疗、靶向、免疫药物协同新方案治疗复发转移期鼻咽癌,大幅延长不可局部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基于上述成果,团队率先总结提出复发鼻咽癌外科分期并建立多学科分层综合治疗新策略,推动各期复发鼻咽癌生存预后的大幅提升,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项目共发表SCI论文84篇,包括 Lancet, Lancet Oncology等,总影响因子为1360,单篇最高202.7。改写国际国内鼻咽癌诊疗指南10余项。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共10项,编著专著2部。体系通过远程会诊、学术交流、规范巡讲等多层次推广,在国内外百余家单位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陈明远教授
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多界面多过程耦合理论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工程应用
主要完成人:仇荣亮、陈同斌、罗明、汤叶涛、雷梅、王诗忠、晁元卿、周益辉、林庆祺、章卫华、秦俊豪、曹越、金超、刘文深、丁铿博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广东、湖南等南方省份土壤重金属污染尤为突出,危害国家粮食安全与群众生命健康。如何实现源头防控、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科技挑战,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成果基于植物-土壤反馈效应、磷/铁调控原理及空间构型调控原理,创新多界面多过程耦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理论。成果创建金属矿山仿自然的两步法生态修复技术、污染农田阻隔稳产-提取减量修复技术和工业场地物理分级-靶向淋洗修复技术。成果在广东、湖南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应用,入围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广东省“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了《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团队6人担任国家863项目或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为推动广东省和国家土壤污染修复行业的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