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资金近三月增仓近2800亿元,科技股成主要增持方向

2月28日午后,港股跌幅进一步扩大,小米集团-W跌1.6%,腾讯控股跌近3%,阿里巴巴-W、美团-W跌约5%。

港股高位调整,各路资金却持续加码港股。截至13:52,南下资金净买入额超61亿元。相关ETF方面,港股科技50ETF(159750)近4个交易日获资金连续净流入2.56亿元。


拉长时间来看,截至2月27日,南向资金近三月净流入港股市场2783亿元,从流入行业来看,资讯科技业净流入915.65亿元居首,港股科技股成为主要的增持方向。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2.27,行业为恒生一级行业分类。

另一方面,外资也积极回流。根据EPFR(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数据)数据,2月13日-2月19日当周,港股和ADR海外资金整体流入扩大至6.8亿美元(前一周整体流入2.8亿美元),其中被动资金流入9.1亿美元,较前一周的5.4亿美元几乎翻倍。

资金为何青睐港股科技?

摩根大通近期观点认为,由于对生成式AI应用的消费不断增长,我们认为未来几个季度互联网云业务收入增速加快将推动该板块股价走强。DeepSeek的崛起将进一步促进国内的生成式AI消费,从而进一步提高云业务收入增速。

国泰君安表示,当前科技产业周期趋势已经树立,这将意味着不仅是主题炒作机会而是中期投资机遇。除产业叙事带来的逻辑反转外,CAPEX(Capital Expenditure,资本支出)周期将带来未来可遇见的产业链盈利预期提升,中期看好港股优质成长重估机会。

基本面层面,科技产业盈利优势更为显著。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基于ROE和PE衡量性价比,汽车、软件服务、电商互联网、科技硬件等更具吸引力,这些板块2025年ROE预期高于过去3年均值,P/E水平低于过去3年均值,表明盈利能力较估值有优势,有望成为业绩整体温和增长态势中的亮点。

估值层面看看,港股科技仍有修复空间。截至2月27日,港股科技指数最新估值27.51倍PE,处于2014年12月31日基日以来15%分位数。


来源:Wind,统计区间2014.12.31-2025.2.27。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指数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

中信证券认为,叠加业绩预期的上修和卖空占比维持高位,港股安全边际仍然充分。在AI叙事持续催化、基本面预期改善、全球资金轮动的背景下,即便有短期事件性的扰动,港股仍将延续2024年以来的反转行情。

如何把握港股科技主线

国信证券认为,从成长投资的原则出发,“逐月舍星,坚守龙头”(如中国十巨头)。Magnificent 7(指美股七大科技股)到Terrific 10(指中国十大科技股)的经验表明,对于头部企业占据稳定且大量市场份额的行业来说,行业门槛是市场份额的核心保障,对于此类企业,估值合理时买入并长期持有。

港股科技50ETF(159750)跟踪港股科技指数(CNY),聚焦汽车、软件服务、电商互联网、科技硬件等领域,成份股包含50家市值较大、研发投入较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公司,其中,对“中国十大科技股”实现100%覆盖。

港股科技指数“中国十大科技股”权重占比:


来源:中证指数公司官网,截至2025.1.28。以上仅为对指数成份券的列示,不构成对上述行业及股票的推荐。指数成份券及权重根据市场情况变化。指数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